说到《触不可及》,想必大家不会陌生。
这部法国电影豆瓣9.2分,豆瓣TOP 250排名第25,作为小成本电影博得4.2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,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。
前不久上映的《绿皮书》同样是一黑一白的配置,所以也有许多网友称之为“肤色对调版的《触不可及》”,足以证明这部电影有多么的热门。
甚至美国还翻拍了这部电影,拍了一部美版的《触不可及》。
美国著名喜剧演员凯文·哈特担任主演,饰演黑人陪护;
《绝命毒师》的“老白”则饰演白人残疾人。
这样的演员阵容还是很不错的。
美版《触不可及》沿用了原版的框架,很多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。
比如同样是以一场追车戏开场,同样是白人假装抽搐给黑人小哥打掩护,
同样是黑人平民给白人土豪当陪护,白人同样是因为玩滑翔伞发生事故而瘫痪,甚至白人的名字都一样叫菲利普。
黑人小哥同样是不拘小节,和白人做朋友而不是做他的下属;黑人小哥同样是偷了白人一个很珍贵的东西;
这个很珍贵的东西同样是白人的妻子送给他的;同样是白人鼓励黑人小哥画了一幅画;黑人小哥同样是玩了对方的胡子……
这哪是翻拍啊,这简直就是翻译。
虽然美版《触不可及》整体故事和原版差不多,但细节却很不到位。
从而导致北美口碑惨败,MTC仅46分,烂番茄新鲜度也只有40%。
作为一部翻拍的电影,原版的优点全都没留下来,本来是优点的地方也被改成缺点了,堪称灾难级翻拍。
原版中,黑人小哥除了是菲利普的陪护外,还帮了他很多忙,比如给菲利普的轮椅提了速,比如帮菲利普的女儿教训男友。
相比之下,美版《触不可及》中的黑人小哥就太佛系了。
原版中,菲利普的妻子连续流产五次,再也生不出孩子,所以他们才通过玩滑翔伞来释放压力,作为一种逃避现实、排忧解闷的运动,有理有据;
美版《触不可及》去掉了这段剧情,没有解释菲利普和妻子为什么要去玩滑翔伞,没有不孕不育,也没有宣泄苦闷,有的只是菲利普喜欢极限运动,既然从来没人在暴风雨中玩过滑翔伞,所以他就去试试,结果自己残疾了,妻子也遇难了,害人害己。
原版中黑人小哥有着悲惨的人生,他是领养的,还要照顾养母和弟弟妹妹,但他从来没有履行好身为长子的义务,反而经常违法乱纪。菲利普解雇他,是为了让他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家庭,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家人;
美版《触不可及》中菲利普解雇黑人小哥,是因为黑人小哥安排自己和笔友见面,结果菲利普和笔友见了面后,笔友嫌弃他,于是他就去怪黑人小哥。
的确当初是黑人小哥拨通笔友的电话,但是是菲利普要和她说话的。
是他自己要和笔友见面的,黑人小哥分明是在帮忙,面基失败就让他背锅?这样的剧情未免太毁人设了。
最重要的是,原版中笔友并没有介意菲利普是残疾人,是个happy ending;
美版《触不可及》中笔友和菲利普写信时聊得好好的,一见面就嫌弃对方了。
谁说女人就只在乎外在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歧视?
一部号召人们不要歧视弱势群体的电影,却自己就戴了有色眼镜,也是挺讽刺的。
原版《触不可及》一黑一白的配置,打破了偏见,消除了隔阂,这在2011年是很好的想法,是在为残疾人、黑人等弱势群体发声,探讨了种族、肤色、阶层。
但在2019年的今天,再把这个故事拍一遍,味道就变了,变成了功利性和迎合媒体,更何况没有把这个故事的精髓拍出来,结果导致了北美口碑的惨败。
美版《触不可及》并不是好莱坞当前大环境下唯一的产物。
其实很多观众都能发现,现在以奥斯卡为代表的学院派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了,只选对的,不选好的。
比如2017年的《逃出绝命镇》,MTC 84分,烂番茄新鲜度98%,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,以及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、最佳男主角的提名。
其实看过《逃出绝命镇》的观众都知道,这部电影的思路、创意和《万能钥匙》高度相似,但《万能钥匙》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,MTC 47分,烂番茄新鲜度37%,基本等于“烂片”了。
相同的创意,一个47分,新鲜度37%;一个84分,新鲜度98%,简直匪夷所思。
差不多的剧情,仅仅因为是一群黑人主演,立马口碑爆棚。
《水形物语》击败《三块广告牌》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许多网友早就讨论过的问题了,我也非常认可《水形物语》的质量,认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,但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认为《水形物语》比《三块广告牌》更好。
那为什么它能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呢?
一个残疾人女性,一个其它物种,一个黑人女性,一个同性恋,还有一个冷战时期的俄罗斯科学家,全都是弱势群体,最后齐心协力共同打败了一个白人。
还是那句话,只选对的,不选好的。
无独有偶,《黑豹》成为影史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超级英雄电影,这是《黑暗骑士》都没有殊荣。
尽管我认为《黑豹》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,但它也远远达不到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高度。
如果这是一部全部由白人主演的电影,不知道它的北美口碑和斩获的奖项会不会有所不同。
其实早在去年,诺兰就成功预言了《黑豹》会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。
原因很简单,就是因为现在北美影评人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,不是只评价电影本身,而是会受到电影之外的因素的影响。
几年前网友说奥斯卡太“白”了,现在会不会又有点矫枉过正了?
现在随随便便一个普通的剧本,只要主角是黑人、亚裔、残疾人等等,就有可能收获好评。
决定一部电影的口碑的不是剧情好不好,竟然是与剧情无关的因素。
这正是产生美版《触不可及》的原因,原版已经非常完美了,很难能够超越原作,更何况美版《触不可及》是取其糟粕,去其精华,原版里的平权意识、阶级矛盾、对人性的探讨都没了,只剩下一个健康黑人给残疾白人当陪护的外壳。
去年《登月第一人》在美国上映时,许多美国观众因为导演没有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插国旗的镜头,于是纷纷给这部电影打差评;
还有很多时候,北美影评人给黑人为主角的电影打差评,就会有人说他种族歧视……
越来越多的人把重点放在了电影之外的元素上;也越来越多的导演顺水推舟,以为去拍黑人和残疾人的电影就能口碑大爆。
美版《触不可及》表面是一部反歧视的电影,实际上只是想搭上这班“只选对的,不选好的”的顺风车。
美国电影和颁奖季从以前的太“白”了,到现在又变得太“黑”了,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歧视吗?
评论
(0)
迅雷客户端内打开,可实时收取评论和私信 去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