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影评可能有剧透
昨天傍晚,一条韩国新闻登上热门 ——
1986年至1991年间的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宣布告破,警方对比了犯罪现场DNA遗留最终锁定真凶。
一起时隔30多年的悬案为何如此牵动人心?
首先凶手的手段残忍到令人发指…
行凶过程是先绑架,再强奸,最后将被害人勒死。
被害者身体还有多处刀割伤!
几年间共有10名女性被害,仅有一人幸存。
时间到了2003年夏天。
一部韩国电影的上映再次把这起悬案搬上台面…
奉俊昊执导、宋康浩主演的[杀人回忆]取材自华城连环杀人案的真实背景,冷峻复盘了这起悬案。
一经上映便引发热议…
甚至多年后仍被影迷大众视为难以超越的经典!
而随着这起“悬案”的告破。
再看这部当年的经典或许更是五味杂陈 ——
杀 人 回 忆
살인의 추억
[杀人回忆]上映于2003年,是第一起案发17年后。
韩国法律规定的案件追诉期为20年…
也就是说从这部电影上映后,抓住凶手并顺利定罪,留给警方的时间仅仅只剩三年不到!
如此看来。
电影[杀人回忆]不止是一部取材真实的电影…
更是一次艺术化的案件复盘——
01
韩国,京畿道,华城郡。
当地多起女性被害的凶案被警方定性为连环杀人案,政府和民间都在催促侦破这起恶性案件。
越是闹得人心惶惶,凶手越是大开杀戒…
镇上接连发现被害者 ——
女性、捆绑、强奸、虐杀
当地的朴警探搭档来自首尔的徐警探协同办案…
一个匪气鲁莽,一个克制冷静。
看似有望揪出真凶!
然而办案过程却像荒唐闹剧般崩盘 ——
案发在偏远乡镇…
无论是民众的意识,还是警员的素质都令人堪忧。
现场遗留的鞋印被拖拉机碾过…
重要物证被毁!
警察们或是为了安稳退休、或是为了登报表彰。
甚至不惜诱供、串供制造替罪羊!
在绞尽脑汁都无果之后…
朴警探甚至还尝试了来自民间的力量 ——
借助灵媒缉凶!
电影[杀人回忆]从一开始就和普通的罪案类题材不同,如果说罪案片通常是“调查真相”的故事…
那么[杀人回忆]则是“毁掉真相”的过程!
所以当年很多影迷在看完[杀人回忆]后都是深感错愕,不明白这样破不了案的故事意欲何为。
但奉俊昊拍的就是事实啊——
案件原型在80年代末在韩国引起极大反响。
当时政府动用205万人次军警,排查20000多名嫌犯,鉴定了570组DNA,180根毛发以及40000枚指纹…
结果还是一无所获!
案子在现实里就已经是悬案。
电影复盘找不到真凶,却找到了错失真凶的原因。
02
说来也是巧合…
前不久导演奉俊昊的新作[寄生虫]才名扬戛纳电影节,影片对韩国社会缩影的呈现引发大众议论。
昨天随着“华城连环杀人案”告破…
这部当年名噪一时的[杀人回忆]也再度被影迷拾起!
怎么看…
都有着历史的巧合和现实的必然——
和当年的案情有所不同…
电影的时空里除了还原连环杀人案外,还暗暗夹杂了很多具有奉俊昊个人色彩的思考和意象。
比如对韩国社会的呈现。
学生们忙着搞运动,老人们忙着赚生计,警察们也为了升官发财匆忙办案,记者也是唯利是图…
看似人人关心案情。
实际上那些被害者却激不起一丝波澜!
影片中有处转场镜头非常犀利:
上个场景中众警探还在检查验尸台上的被害者遗体,画面突转便是他们在烤肉店火炙生肉…
恶心、反胃?
或许是很多观众对这组镜头的直观反应。
可就这样一个转场,便把奸杀案的惊悚氛围生猛硬核的转移到了滑稽荒唐的现实环境里…
凶杀可怕么?
相比之下的现实更令人不寒而栗!
凶杀悬案。
抵不过凡人的一餐…
而奉俊昊在[杀人回忆]之后的作品中…
如此残酷直白的风格依旧 ——
比如[杀人回忆]和[寄生虫]中都有地上和地下的设计。
警局构造分上下两处,上面是对着记者和百姓的门脸,下面则是他们办案的地下审讯室…
到了[寄生虫]里这样“表层和底层”的寓意更加明显。
无论时代怎么变化…
总会有不同的两面各自表述这同一段历史。
这种撕裂感从没有消失过。
无论奉俊昊的电影,韩国社会现状,或是人性本身…
03
直到影片最后,朴徐二位警探也没能找到真凶…
但寻凶这件事却有了结果 ——
当鲁莽的朴警官变得冷静而淡定,当理性的徐警官变得疯狂而暴力,人格颠覆让影片的压抑感达到顶峰。
案子没破…
好好的人却被逼疯了!
宋康浩饰演的朴警官开始时本土、蒙昧、无知…
但这起案件却让他成长。
一开始诱供骗人、制造伪证、尝试迷信的他在追凶过程里学会理性思考,逐渐步入正经警探的过程。
最初鼓吹“直觉”的是他…
后来相信“证据”的也是他…
金相庆饰演的徐警官科班毕业,为人正派,有信仰…
可这桩案子却活活逼疯了他。
最初的他强调证据、分析心理,可当他融入基层的工作环境并逐渐被现实击溃时他却疯魔了。
他既是被凶手的残忍手法激怒…
也是被压抑的现实击垮!
影片中还有很多人物都充满了寓意 ——
目击了杀人现场的傻孩子。
被误抓的异装癖。
还有嫌疑最大的退伍军人。
傻孩子的愚蠢、异装癖的压抑、退伍军人的孤僻都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,又是无法回避的结果…
分开看他们是当时社会里的典型人物。
合起来他们又是平凡人。
而神来之笔就是[杀人回忆]的结尾…
时间转到2003年。
已经辞职下海做生意的朴警官路过当年的案发现场,就像影片开始时那样,他又一次向洞里望去…
此时路过的女孩说曾有人也往洞里看。
而那个很可能是凶手的人在女孩的形容里 ——
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。
就是这样撕裂的时代…
既造出了警探、傻孩子、异装癖、退伍军人。
也造出了杀人犯!
他们就和你我一样…
无色无味无形的没入人海,不留痕迹。
04
电影[杀人回忆]从片名就带着一种反思。
关于“杀人”的回忆…
既不是警察的反思,更不是没露面的真凶供述。
整个80年代韩国都在经历着转型。
在案发的时候,韩国还处在全斗焕的军政独裁中,影片里经常出现“夜间戒严”的广播通知…
混乱的时代割裂了社会的稳定团结。
军人、警察背上罪名!
学生们也随波主流的投身社会运动…
历史背景和案件背景对应…
这段故事是属于80年代韩国人的集体回忆,而回忆里每个人都是行凶者,每个人也都是被害人…
隐隐约约手上都沾了血。
说起来有点讽刺——
2019年9月18日韩国警方宣布真凶被捕时,早已经超过了案件追溯期,法律上凶手完全可以脱罪。
又有些庆幸的是——
凶手早在1994年因强奸杀害妻妹被判无期徒刑。
是韩国警方这次针对服刑人员的DNA排查,让这起搁浅30年的悬案获得了真正的结局……
这也合理解释了后来凶手没有作案的原因。
用我们的俗话说,这就是…
“瞎猫碰上死耗子”
或许奉俊昊当年在电影里就预言了这样的结局。
电影里朴警官第一次到达案发现场时,教训孩子们,其中有个男孩就一句句学他的话语动作…
那幕滑稽的场景就是像照镜子 ——
成年人又怎么样呢?
汹涌的年代和动荡的社会里,却像孩子那一样笨拙。
1986年的华城人亲历了连环杀人案的阴霾。
2003年的观众目睹[杀人回忆]的复盘。
直到2019年,大众才意外而巧合的得知了案件真相…
作为一个旁观者——
我们在经历事件和电影的同时,或许也该有所自省,就像电影结尾朴警官打破第四堵墙的注视…
不需要只言片语。
就能穿透每个旁观者无法掩藏的情绪。
评论
(0)
迅雷客户端内打开,可实时收取评论和私信 去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