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影评可能有剧透
最近,一则很扯的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。
画面里,一名小学生蒙着眼睛坐在课桌前。
一手拿着书,一手呼啦啦地在翻书。
名曰“量子波动速读”
emmmm
这干啥呢?天太热了,拿书扇风?
并不是,其实这是一种“看书绝学”。
呵呵
报道称,北京一家疑似非正规的教育机构,正在组织6~12岁的儿童进行量子波动速读的日常学习以及比赛。
机构学费人均3~5万。
培训机构号称——
“经过培训的小学生,通过快速的翻动书页,就可以记住书里的全部内容。5分钟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籍,甚至蒙着眼睛,都能过目不忘,倒背如流。”
培训机构的微信家长群里,就有人炫耀:
“小学二年级的女儿2分23秒读完了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”。
我滴乖乖,这个疗效,拿着记忆面包的哆啦A梦看了都会沉默。
各位别急着笑,更大的牛皮的还在后面。
这个培训机构,还给自己鬼扯出了一套看上去很厉害的“量子学科学原理”——
“运用HSP高感知力量进量子波速度,在高速翻动课本的过程中,大脑呈现动态影像,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”
总的来说一句话——别问,问就是量子力学。
画面里,一边是穿着白衬衫站得像空姐一样整齐的女老师们;
另一边是坐在座位上,统一蓝色衣服正在哗啦啦翻书还故作肃穆的孩子们。
比赛开始后,还有老师叫着:“翻的越快,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!”
这个场景,要多魔幻,有多魔幻。
要多可笑,就多可笑。
有网友评价:
“2019年还没过,最沙雕的智商税已经出现了,不知道又有多少父母被忽悠瘸了。”
可悲的是,所有被此类骗术利用的父母,大约都是同样的心理:
焦虑和虚荣。
这让君君想起了一部令人心酸的电影:
《4等》
在韩国,有一个名叫俊浩的11岁小学生。
他成绩平平,但是特别喜欢游泳,于是被妈妈送去了游泳班。
此后,他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游泳比赛。
虽然每次都能杀进决赛,但每次都是那个没能站上领奖台的第四名。
第四名,对一个小孩来说已经足够开心了。
但对于大人来说,第四名站不上领奖台,也拿不到特长生加分,更考不进好大学。
这个名次,毫无意义。
接着,妈妈给俊浩换了一个教练,新教练告诉妈妈:
“想要提高名次就要一对一训练,父母不准进来陪练。”
就这样,训练开始了。
新教练的培训方式果然很简单,只有一个字:
打。
迟到了、动作不标准、游慢了,这个11岁的孩子面对的,只剩下咒骂和棍棒。
母亲真的不知道吗?
孩子身上的伤口和渐渐暗淡的眼神,是骗不了人的。
但是母亲却说:“我们家俊浩一定要得到奖牌,我会用奖牌抚平那个伤口。”
这部电影没有鸡汤、没有魔幻反转,却反映出一个大多数家庭里都可能存在的血淋淋的现实。
有的父母,在急功近利的时候,真的会变成“瞎子”。
哪怕在现实里,那些所谓的教育机构教给孩子的,只有赤裸裸的欺骗,家长们也依然蜂拥而至。
所谓的蒙眼辨别卡片的颜色,靠的是纸张不同的味道;
而蒙眼能把书籍背诵,靠的是教孩子偷看。
其实,这种“皇帝式新衣”的骗局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。
早在很多年前就有报道:
2012年的“10万元特异功能培训班”
2013年的“右脑开发蒙眼识物”
2018年“脑袋吸勺神功班”
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,君君心里都在想,这居然真的有人信???
事实证明,真有,还都是相对有钱的。
世界上从来不缺望子成龙的父母,骗局一直是换汤不换药,却屡屡得逞。
忽悠的幌子一波高过一波,却离真正的科学知识越来越远。
看热闹归看热闹,有件事却不能忽略:
在教育的误区里,扮演受害者的,永远都是孩子。
而再多的奖牌,也抚平不了那些歪曲的引导,和心灵上的伤害。
正如《4等》里,每天挨打的俊浩,终于有一天忍不住问妈妈:
“妈妈,是不是我只要拿第一名,别的什么都无所谓?”
如果说,通过暴力手段“教育”孩子的父母,牺牲孩子的健康换取了世俗的急功近利。
那么这些被“魔幻骗局”套牢的父母,就是用自己的智商税,毁掉了孩子的未来。
天下没有想害孩子的父母,但有时关心则乱。
希望有更多父母明白,一个快乐的童年才是孩子最大的财富。
而对于那些执迷于通过“培训”,让孩子成为神童的父母,君君只想说:
有时候,需要“开发大脑”的,往往不是孩子,而是那些被蒙蔽双眼的父母。
评论
(0)
迅雷客户端内打开,可实时收取评论和私信 去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