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影院看完60帧《双子杀手》散场后,偶然听到一个女孩问男朋友:“李安到底是什么风格啊?这电影没风格啊……”
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:
1. 《双子杀手》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李安的风格;
2. 《双子杀手》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风格;
明明是冲着李安来的,却感觉《双子杀手》与之前的《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》、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、《色,戒》、《断背山》、《卧虎藏龙》,还有早期的家庭三部曲完全不同。
如果不看【4K+3D+120帧】(起码60帧),《双子杀手》的观影体验可以说毫无亮点可言。
《双子杀手》的内容不重要,重要的是李安在创造历史,我们却能花不多的钱,在电影院见证这个历史。
我们都试图从《双子杀手》的电影文本中找寻一个心中的李安,但越来越技术控的李安,恐怕让大家扑空了。
从账面数据和同行言论来看,李安这两部高帧电影的尝试是失败的:
比利·林恩北美票房仅有200万美元;
120帧放映事故频发或者根本没有几家影院能放映;
双子1.38亿美元的成本无法收回,面临亏本;
口碑评分一般,烂番茄指数仅有25%;
另一位技术控卡梅隆也对李安持怀疑态度;
但面对世界的不接受,李安依然表示,只要未来有人投资,他还会坚持用这种高帧的技术拍。就像梵高,当年,除了他,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这样画画。生前不被理解,备受冷遇,后世却将他奉为先驱。
因为梵高、李安、王尔德,甚至马克思和现在的马斯克,都在做超前于他们时代的事。
李安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,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“作者”,但他还不满足,一定要在电影未来的边缘疯狂试探。
除了李安,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这样拍电影。在他眼里,电影的技术已经达到一个瓶颈,需要一次根本性突破。
《双子杀手》工作照
但是,人类对一切新技术的接受,都需要一个过程。当125年前的1895年12月28日,卢米埃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电影公映,因为《火车进站》的视觉效果太逼真,甚至有观众被吓跑。
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电影这门新技术依然不被主流社会认可,仅仅是和马戏团杂耍相提并论的低俗娱乐,完全不能与高大上的剧场艺术相比。
早期的电影,也没什么风格可言,进站的火车、工厂大门进出的人、倒塌的墙、浇水的园丁、多佛海峡的海浪,仅仅记录这些肉眼可见的平常影像,然后在银幕上再放映一遍,就足以震撼当时的观众。
电影技术刚出现时,一些常见的影像就足以震撼人心
电影的每一次发展,都伴随着制作技术的创新,比如1930年代出现新的镜头和胶片技术,催生了彩色电影的出现。当时的电影制作者也遇到和李安同样的问题,拍摄彩色电影的费用几乎比黑白电影高30%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,黑白电影反而越来越成了异类。
曾经,来自东方的李安是有风格的。在使用胶片拍摄时,李安拥有东方的细腻、唯美和克制。
但自从李安尝试用数字摄影和3D技术拍摄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后,又成了西方科学主义的虔诚信徒,让“风格”这个词又有了科学主义含义。他坚信电影的未来一定有【高帧+3D】的一席之地,甚至被这个技术完全颠覆。
先驱,就一定会有追随者,很快我们就能享受先行者创造的新视界。
据官方消息,陈可辛导演、巩俐主演的爆款预定《中国女排》,目前也在按照高帧格式拍摄。这也是电影界对“高帧”必要性争论的一次肯定。
《中国女排》
有好故事、好导演、好演员,《中国女排》很可能成为终结“高帧剧情烂”的第一部电影。作为先驱者的李安,未来不会孤独,而且会有越来越多好内容来匹配这项前沿技术。
再举一个电影技术史的例子:
电影和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早期电影的取景距离基本都是全景,约等于剧场观众距离舞台上演员的距离。
根本没有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中景、近景,更没有特写。观众看到的都是演员的全身,所以早期电影表演主要靠夸张的肢体动作。
更早期的电影表演主要靠夸张的肢体动作
这一小小的技术禁锢被“美国电影之父”格里菲斯大胆突破。他在1912年的影片《彩妆女郎》中率先将摄影机靠近演员,从腰部以上取景,从而真正产生了职业电影演员这一行当。
《彩妆女郎》更近的取景让表演成为艺术
中景和近景的出现,让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表情和动作,这就需要演员拥有真正的演技,而非杂耍式的蹦蹦跳跳。表演才成为一门艺术。
所以,在说《双子杀手》故事套路没新意之前,不妨先给李安一点时间。
先有技术,才有艺术。
评论
(0)
迅雷客户端内打开,可实时收取评论和私信 去下载